3月18日,在凯盛浩丰(佳木斯)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内,授粉蜜蜂落在番茄叶上。
时下,“北大仓包養網”黑龙江省冰雪尚未融尽,温包養網比較室里已经包養網春意盎然。在地处三江平原的佳木斯市,温室中的果蔬开花结果,长势喜人。黑土地上的棚室经济,正在描绘生机勃勃的早春图。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3年12月28日,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村民在村晚舞台上表演腰鼓。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八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刘慧、刘开雄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新年伊始,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主办的“京韵悠长·国粹华章”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近百位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喝彩。
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才能更好深入人心。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3年多来,桃李芬芳,德艺双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家教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
这是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时隔72年的講座两次座谈会,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一脉相承。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正本清源。
这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一系列“硬核”数据,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彰显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會議室出租1月14日,市民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里阅读。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充分展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进行概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位列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严寒冬日,100余支乌兰牧骑队伍深入牧区进行创作演出,为茫茫草原增添暖意。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23年12月21日,乌兰牧骑队员在阿其图乌拉苏木进行马头琴演奏表演。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文化强国建设主要的依靠力量。
“文艺创作方共享空間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着深邃思考。
思想理论界关注现实问题,回应人民关切,让通俗易懂、直面问题的理论读物走进群众;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推出一部部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实践证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唯有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深深扎根人民,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汲取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沃土。
《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报告文学真实生动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山海情》《人世间》《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4亿多人民进行着新的实践、演绎着新的生活、创造着新的奇迹,给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
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6万个……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正在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力军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充分展示、竞相迸发。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登上浔阳楼欣赏浩瀚长江,走进琵琶亭体验家教《琵琶行》沉浸式剧场,沿着江边绿道悠闲散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自开放以来,成为市民休闲、游人打卡的好去处。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无人机照片,2023年6月14日)。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生动注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研学热”兴起,文博场馆一票难求,以“淄博烧烤”“尔滨”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化消费新现象折射出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紧紧依靠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湖南的“门前十小”、北京的“27院儿”、成都的“留灯书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目前全国已超过3.35万个。
改革是文艺繁荣、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要紧紧抓住解决文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依靠守正创新这个制胜法宝,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文创风”“诗词热”悄然兴起……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让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滋养人民美好新生活。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考察调研时深刻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创新思路方法,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和回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
中新社兰州3月8日电 题:西北大山针线活热销海外 乡村巧手解锁“致富密码”
作者 闫姣
“妇女们最近连轴转,加急赶制2万余双麻鞋订单,计划于4月底运往沙特。”甘肃省天水市甘谷雅路人麻编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娟,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传统手工制品甘谷麻鞋还远销欧美,受到国际消费者的青睐,“订单多得做不完”。
图为甘肃手艺人郭娟展示手工制作甘谷麻鞋。(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庆阳陇绣香包、天水雅路人麻鞋、东乡绣娘民族刺绣,定西、陇南中草药扎染,敦煌、白银、平凉剪纸……由甘肃女時租性手艺人创作的非遗精品,或亮相国际时装周,或与故宫教學等知名文化品牌联名。近年来,乡村巧手“她力量”在国际崭露头角,訪談解锁新的“致富密码”。
“企业吸纳周边村子共2600余名女性,有陪读妈妈、留守妇女,参与纳鞋底、勾鞋面、组装麻鞋等工序,每月获得300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的报酬。”郭娟表示,甘谷麻鞋是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编织而成,有凉爽透气、防潮防滑等特点。
“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甘肃省妇联组织“回娘家、体民俗、绽芳华”系列活动,吸引近千名女性体验扎染、传拓,手工制作团扇、养生锤。
甘肃省小樹屋女性手艺人在“陇原巧手馆”内讲解展示裕固族刺绣、编织、剪纸等技艺,活态传承非遗文化。(资料图) 徐雪 摄
据了解,甘肃目前累计培养“陇原巧手”6万多名,生产经营企业、产业协会、商户与个体经营户350多个,创业骨干等8000多名,生产20大类1000多种产品,帮助22万名贫困妇女見證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此外,该省还通过各类巾帼示范基地,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辐射带动30多万名妇女就业。
甘肃庆阳市绣娘刘兰芳是陇原巧手,也是女性乡村工匠名师之一。她的刺绣作品不仅热卖至美国、加拿大、日本、白俄罗斯、意大利、埃及等地,还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妇女儿童交流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她带领乡村绣娘出镜直播讲述刺绣故事,多途径增加收入。
“这几日正在准备发往法国的一批订单,产品更年轻九宮格化、时尚化,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和消费理念。”刘兰芳说。
在刘兰芳女儿张煜瑶看来,香包作为“女性的艺术”,由绣娘制作、讲述有“天然的优势”。她们的刺绣logo、吉祥物、伴手礼、动漫装饰也进入“Z世代”的视野。
甘肃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美丽产业”的兴起,满足了妇女照顾家庭和增加收入的双重需求,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促进社会家庭和谐、弘扬传统文化瑰宝。
11月11日,第五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图为活动现场。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1月11日,以“人文新乡村,产业元宇宙”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图为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荣顺致辞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荣顺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农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办学120余年,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彰显投身“三农事业”的历史担当和时代风采。新时代以来,学校胸怀“国之大者”,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产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坚持“四个面向”,通过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双线共推等形式,瞄准真问题,做好真研究;聚焦“人才培养”,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指引,做出好文章,打造好模式。
图为江苏省十二届政协副主席、江苏包養網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王荣平演讲
江苏省十二届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王荣平指出包養,乡村文化振兴是一条融合文化传承、文化治理、文化创新、文化共享、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路,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在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典型示范和民俗资源;深入推动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倡导科学文明生活,移风易俗,实现乡村优秀文化的包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厚植乡村文明根脉,让农民群众守得住“根”,记得住“乡愁”,卸得下“负担”,看得见“远方”。
图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郑文凯演讲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郑文凯介绍了基金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经验。一是深度发掘乡村文化的产业发展价值,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乡村新产品、新业态,推进农文旅结合的“百美村庄”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善品公社”。二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破解乡村社会事业发展难点,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出发,针对脱贫地区群众创业增收能力、乡村教育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和文明乡风建设等新的需求,对传统项目进行升级,创设新的项目。三是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凝心聚力功能,探索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
经第包養五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组委会遴选,共青团上海市金山区委、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民政府、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人民政府、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江苏分公司、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述中国创新团队”、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张家港市德积街道永兴村包養網村民委员会、江阴市徐霞客镇方园村村民委员会等13家单位荣获2023年度中国乡村振兴服务优秀单位。湖南省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村民委员会“濂溪故里”、江苏昆山市锦溪镇朱浜村祝甸砖窑文化园、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人民政府“归田长漾里”、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人民政府“美美江村”、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等荣获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先进单位(优秀案例)。
图为为中国乡村振兴服务优秀单位授牌
图为为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先进单位授牌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组委会、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等联合南京相关高校、科研设计院所共同举办。
景俊海
只争朝夕、加压奋进、躬身实干,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包養網心得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为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有利条件,抓住历史机遇,加压奋进、勇毅前行,努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正确认识并把握发展机遇,对一个地方至关重要。近几年,吉林的发展势头、发展质量、发展环境都有很大提升,外界对我们的信心更足了,投资意愿也更强了。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生活、新包養網环境、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促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努力实现新突破,必须扬长补短,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全省各地情况不尽相同,要结合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全面认识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同时,要增强一盘棋意识,既各展优势,又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不断增强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而生。推动吉林全面振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变中促活、在变中聚力、在变中突破。坚持向改革要生机,不断健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向开放要空间,纵深推进全方位对口合作、多层次战略合作、紧密型专业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开放性国际合作,让更多新鲜事物、新质资源、新生力量在吉林汇聚;向环境要活力,用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助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客引流;向创新要动能,进一步掀起人才汇聚、人才回归、人才兴业热潮,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尽责担当,强包養化战略支撑作用。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成于实干。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包養就能实现的,必须苦干实干。要强化担当意识,只要对百姓生活有利、对振兴发展有用、对强国建设有益,顶着压力也要干。全面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保持历史耐心,以“任务清单化、工作图表化、操作手册化、标准模板化、专班机制化”工作法,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一步一个台阶向上走。只争朝夕、加压奋进、躬身实干,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推动吉林全面振兴责任重大,也大有可为。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的昂扬姿态,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吸引各方面资源跨过山海关、汇聚于吉林,奋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更好地谱包養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林新篇章。
——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说
沐浴冬日暖阳,行走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山间各地,一个个乡村建设美景如画,一项项产业发展势之如虹,一处处善治村社和美与共……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大巴山区深处徐徐展开。
南江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成渝西”的几何中心。南江县也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
近年来,该县包養網深入贯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筑牢乡村建设之基、突出产业发展之要、提升基层治理之效,绘就了一幅包養美景如画、产业如虹、生活如诗的大巴山居图。
乡村建设塑新颜
在长赤镇龙泉村华润希望小镇,沿着村道公路一字排开的党群服务中心、农耕馆、乡村餐厅、张氏祠堂、青年旅社、米兰花酒店、会仓、龙泉书院等公共建筑依次坐落,108栋新建民居房、378栋改造民居房,20.3公里强基、硬化和黑化道路,极大改善和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今年78岁的张大江是土生土长的龙泉村人,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以前这一片是荒山,那一片零星分散有几处旧房子……”张大江走在宽阔的柏油道路上,一边介绍,现在统一规划修建后成了旅游胜地,自家的二层小楼房也按照统一样式进行了翻新,生活在这里十分享受,四处慕名而来的游客还不少,他做梦都想不到。
乡村建设的变化不只是龙泉村,花海百坪、七彩长滩、花果红光、植梦西厢……一路走来,美不胜收的乡村建设美景,让人叹为观止。
南江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思路,按照巩固一批、建设一批、规划一批的建设思路,目前已成功建成花桥流水、花漾桅杆9个“三区同建”示范点,规划2024年至2025年新建康养桥亭、鱼米八庙、红色灌坝、梅岭石庙等8个示范点,到“十四五”末,全县“三区同建”示范点将达到20个。
“乡村振兴,基础为先。南江县科学规划六大发展片区,累计投入乡村建设资金65亿元,撬动社会投入180亿元,全域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南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廖安宁介绍,通过安全饮水、安全用电、通信网络等全域升级覆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美丽新居“五大行动”,南江创建了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3个包養網、示范村21个,获评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国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中国最美县域。
产业发展强引擎
“没有黄羊,就没有我的今天。”大河镇北极社区的黄羊养殖户董绍碧感慨地说,是养殖黄羊让他脱了贫,带他走上了致富路。
董绍碧原本是村里出了名的因病致贫户,从2016年开始养殖30余只黄羊到现在200余只,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现在他不仅是远近乡邻口中的羊倌,还是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在距离大河镇不远处的兴马镇罗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金银花,贫穷的“山沟沟”成了金银花产业的龙头村。
罗岗村党支部书记曾国元说:“2017年开始,全村金银花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目前全村金银花种植户中,涌现出年收入100万元的2户、50万-100万元的5户、10万-50万元的50户,金银花成为农民的‘钱袋子’。”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中,南江县始终紧紧扭住黄羊、金银花、大叶茶、长赤翡翠米等特色产业,先后形成了羊旅芭蕉、光雾和谷、云顶茶乡、兴马银花等农旅品牌,产业振兴正一步步鼓起群众腰包。
目前,南江县累计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70余万亩,倍增发展南江黄羊突破21.5万只,南江黄羊、长赤翡翠米名列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南江黄羊-南江金银花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
“乡村包養行情振兴,产业为根。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以上,增速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水平。”南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明说,通过“借羊还羊”“三股四变”“庭院经济”等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18.9万名群众人均增收1600余元。
善治善为解民忧
清晨的集州街道杨家河社区公园,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居民有的在打太极,有的在唱歌……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但在2021年前,这里还是设施设备损坏、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景象,随着“治理专员千人包養網行”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施,群众不仅感受到了新的变化,更增添许多获得感。
杨家河社区居民朱光发认为,有了治理专员,有问题就找得到人反映,反映的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居民钟莉也感慨,之前反映的菜市场问题,现在除了有专门的人打扫卫生外,还有专人维护秩序。
“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基石。”南江县以“党建+治理”为着力点,探索完善了党建引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呈现出了小田村道德积分制、柏山村红白理事会、东河社区村规民约等一个个和美村社的治理模式。
近年来,为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南江县创新实施了农村党员“驾考制”、机关党员干部“评分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开办了红色轻骑队、政务服务“云上办”等便民服务,解决民生实事4800余件,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乡村要振兴,治理必增效。”南江县基层治理办副主任刘艳丽说,目前已建成国省市乡村治理示范镇村46个,红光镇黑池村推进移风易俗经验做法被中纪委点赞肯定,“乡村道德银行”在全国推广。
资料图片
30多岁的她选择了50多岁的他,男方说要养她,让她辞了职
依靠变依赖,对方却耍赖 她的希望落空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农芝
核心提示她离婚时只有30多岁,但她却选择了比自己大20岁的男人。当时,男方给了她很多承诺,并说要养她。她也想通过婚姻来改变生活,遂听从男方意见辞掉工作。男方为她租房给她买房,给她生活费,但就是不给她婚姻。如今,他们纠纠缠缠已有10年。10年时间里,他们分分合合,周女士早已看出男方对她不会再有承诺,但因为没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她现在还是没有勇气离开。
周女包養士对此无比悔恨,她说,就是因为当初想依赖男方,现在反倒害惨了自己。
1
为稳定的生活
她选择比自己大20岁的男人
周女士今年48岁,老家在隆安,她总是用“孤苦无依”来形容自己,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担忧和恐惧。
周女士30多岁时,与丈夫感情破裂而离婚,儿子被判给了丈夫。那时,她跟丈夫在隆安经营着一个农庄,离婚后,丈夫在老家给她留了一套房子。但她一个人生活感到百无聊赖,老乡介绍她到南宁一家酒店打工。
周女士从此成为了这家酒店服务部的员工,每天给房间打扫换床单,工作辛苦也很乏味。周女士说,她很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但自己一个从农村来的打工妇女,如果不是老乡介绍,可能在南宁都找不到工作。每次工作辛苦时,她就想着,如果能找到一个依靠就好了,她就不用这样一个人辛苦奔波。如果是两个人,哪怕辛苦一点,生活也有个盼头。周女士想再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周女士38岁时,有个老乡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对方姓蓝是武鸣人,早年丧偶,年纪比她大20岁。介绍人说蓝先生条件还不错,有退休金,家里建有楼房,有一个儿子早已成家。周女士说,介绍人把蓝先生说得很好包養,见面后,她也觉得对方不错,大方,容易亲近,对她也很怜香惜玉。当得知周女士离婚的遭遇后,蓝先生对她更是疼爱。“他比我大20岁,我当时想,年龄大点更懂得疼人。他经济条件不错,包養应该可以给我安稳的生活。”周女士说,离婚之后,她觉得没有颜面跟亲戚朋友来往,几乎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那种被人疼爱的感觉她已经很久都没有感受到了,直到遇到蓝先生。她当时确实很渴望再婚,想有一个安稳的家。
当时,蓝先生常住武鸣,她住在工作酒店的集体宿舍。随着交往的深入,蓝先生对她说,辞掉这辛苦的工作吧,住集体宿舍太不方便了。“他让我辞职跟他到武鸣去,我就同意了。”周女士说,蓝先生还说以后他来养她,他有存款,每个月还有退休金,儿子自己创业也有钱,根本不用负担什么,养她一个人绰绰有余。
蓝先生的承诺让周女士看见了未包養来的曙光,她二话不说就辞掉了工作,跟蓝先生回到了武鸣居住。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村民在采摘黄花菜(2020年7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植森摄
新华社记者王磊、张亮、靳赫
九曲黄河出甘入宁,一路折而向北,造就了富饶的河套平原,也留下了宁夏中部干旱带近在咫尺却“望黄兴叹”的千年渴水遗憾。人迹罕至的荒凉让这里曾长期作为炮兵部队训练的靶场。上世纪90年代,国家在此实施的扬黄工程奋力一举,将黄河水提升300多米,流淌进这片名为红寺堡的荒原。
自此,这个与黄河擦肩而过的荒原迎来新生。23年间,陆续有23万人从西海固地区移民至此,艰苦创业求生存,脱贫致富奔小康,将昔日炮兵靶场变成了美丽宜居的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位于宁夏吴忠市的红寺堡区干部群众“兵不卸甲,鞍不离马”,锚定建设全国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示范区的目标,奋楫乡村振兴,逐梦共同富裕。
产业迭代记:突围发展瓶颈
初冬时节,西北旱塬上寒风凛冽,而在红寺堡驻村6年的苗军今年却怎么也找不到冬闲的感觉,他牵头成立的黄花菜合作社每天不停歇地向各地客商供货。黄花菜,这个助力红寺堡脱贫的特色产业,如今正包養蝶变为增收富民新“引擎”。
“产业规模就这么大,亩产已基本稳定,想继续从黄花菜里挤出‘增收油’,只能向产业升级要答案。”红寺堡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锐说。今年,红寺堡建成了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万吨深加工生产线投产运行,有了产业链和定价权,红寺堡的菜农们底气十足。
在苗军的带动下成为种植大户的马六八,今年靠10余亩黄花菜收入15万元。往年被菜贩子“拿捏得死死的”他终于扬眉吐气一回:“黄花菜采摘期短,一开花就掉价,菜贩子每年掐着日子来压价收购。今年区上引进了水发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用良心价保底收购,菜价一下就上来了。”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黄花菜产业升级之路是红寺堡诸多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吴忠市委常委、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说,我们定下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脱贫户收入增速高于农村人均水平这“两个高于”的目标。扶贫阶段种几亩地、养几头牛的传统产业模式难以支撑这样的增收目标,必须走质量增收、绿色增收、品牌增收的新路子。
新路子要有新理念带。位于罗山脚下的红寺堡是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黄金产区,但酿酒的不会卖酒,这里的葡萄酒连续五年获国际大奖,却走不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红寺堡转变观念发力市场端,政府牵头注册公共品牌,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举办葡萄酒商大会。在7月份举办的葡萄酒商大会上,仅仅3天,红寺堡与各地酒商的签约金额就已经近亿元包養網。
新路子还要靠新农人蹚。新台村大学生“羊倌”马军在武汉拥有一家年营收800万元的咨询公司,2020年因疫情暂时无法返回武汉的他索性在老家搞起了养殖。专职做商业咨询的马军很快就重塑了新台村的养殖模式。“传统养殖供商超的模式发展空间有限,我主要做家庭会员制,为客户订制高端肉品。预计明年我能帮村里养殖户高价销售1万只羊。”马军说。
枸杞、红酒、肉牛、滩羊……红寺堡在发展特色产业时更加注重生产与流通并举,培育与提升并行,用高质量发展鼓起农民钱袋子。今年上半年,红寺堡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12%的增幅。
乡村美颜记:打破“颜值”焦虑
“你们应该夏天来,冬天的村子不好看。”电话那头,海成军对记者的采访起初还有点“抗拒”。他是红川村村支书,遗憾记者冬天来采访看不到最美红川。然而当记者驱车驶入红川村时,“不在颜值巅峰”的村容村貌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白墙灰瓦的砖房依地势鳞次栉比排开,屋顶上的太阳能板反射着冬日暖阳,硬化的水泥路干净笔直。身着亮橙色制服的环卫工人骑着保洁三轮车沿路巡逻,不放过一个烟头和纸屑。
“人改变环境的力量能有多大!”20多年前第一批进驻红寺堡的干部李吉感慨道:“我第一次来红寺堡时,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沙丘。屋里的窗台一天不擦就是一层沙,而现在连路上都看不到沙了。”
在荒原上要种活一棵树,维护一片净,要比其他地方多花数倍精力。红寺堡开发的前20年,当地干部带领移民战风沙、斗干旱,累计人工造林124万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转。脱贫后,红寺堡开始在厚植20年的生态基础上谋划“由绿向美”升级,“红黑榜”“红黄牌”“积分制”等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乡上每个月都要给各村打分,得分高的上红榜有奖励,得分低的拿黄牌被警告。”海成军起初压力很大,老百姓有的爱干净,有的不讲究,要让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关键要想办法激励“后进生”,“积分制”应运而生。
走进红川村“积分超市”,货架上的洗衣液5分一袋,洗手液3分一瓶。这个“分”并不是现金计量单位,而是要村民通过出义务工美化庭院、维护卫生环境等文明行为赚得。
每天早上5点多,38岁的村民马金莲都要赶在家人起床前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今年她家被村上评为“美丽庭院”,积分账上赚了300分,她一气儿从“积分超市”兑换了一大堆日用品。
“邻居们看我大包小提地从村‘积分超市’往家里搬东西,都心动得不行。如今我这‘洁癖’也传染了他们,大家比着谁家院子干净,包養網谁家窗子明亮。”马金莲说。
从荒原向菜园、果园、花园、公园步步升级,从3个样板村向14个重点村、全部64个村庄以点带面,红寺堡在提升“颜值”上不搞盆景,不撒胡椒面,走出了一条注重品质和获得感的乡村“美颜”之路。
追求“颜值”,可红寺堡并非肤浅的“颜值控”。亮面子,美里子,最重要的还是富“脑子”。在妇女文盲率一度较高的玉池村,如今既喂得了牛羊、又品得了诗歌的“女文青”越来越多。用文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拇指作家”、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在村里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农闲时间组织妇女们识文断字,吟诗作对:“腹有诗书气自华,日子越过越好,村里包養行情的姐妹们也渴望‘诗和远方’。”
移民融入记:走出认同困境
扶贫热播剧《山海情》中,黄轩饰演的基层干部马得福用“人有两头根”的道理劝说涌泉村整村搬迁的场景令人泪目。现实中,“断根”与“扎根”正是易地扶贫搬迁最难处理的一层关系。红寺堡23万人来自西海固400多个村子,如何“断根”“扎根”,如何融入融合,这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红寺堡,宗族关系等传统上影响村民行为的人情关系因为移民重组而消失。”红寺堡区公安分局政委张银伏说。
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探索完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人民民主程序,“轻装上阵”的红寺堡因势利导,向民主、法治要治理效能。
在红寺堡农贸市场经营百货店的王飞遇到一件烦心事,妹妹和未婚夫共同生活两年后分手,男方家嫌女方彩礼退得少,隔三岔五到店里搅闹。“这种事若发生在非移民村,村里的长辈就会出面调解。但移民区村民相互不熟悉,需要外界提供更多‘润滑剂’。”红寺堡镇派出所所长王瑞东说。
“润滑剂”之一,就是“菜单式调解”。红寺堡把辖区内的各种调解力量集结汇编成“菜单”,由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员。男方家属再一次来闹后,王飞报了警。在社区警务室,他从“菜单”上挑选了“看着脸熟”的社区工作者张桓志作为调解员。
“选他是因为我们都在一个社区居住。说情理,算细账,在调解员的帮助下,一下午我们握手言和。”王飞说。
“吾心安处是故乡”,这是红寺堡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何实现“心安”?红寺堡人还有一句不常挂嘴边但却融入寻常日子的话:“能当家处便是包養家”。23万移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磕绊与摩擦在所难免。红寺堡以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抓手,变“替民做主”为“由民做主”。
今夏大河村遭遇大旱,当地政府拟对遭灾村民给予补贴。给谁不给谁,标准怎么定,村民们都盯着这份补贴名单。10月,村里召开代表会议,38名由老百姓自己选出的村民代表逐户了解灾情,最终选出500多户享受补贴。名单一公示,村民们心服口服。“老百姓在自己的事情上能当上家,才会把这里当家。”大河村村支书伏聚鹏说。
初春的北京阳光明媚,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的三合包養平台推薦樱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大早就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在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温室大棚间,采摘、搬运、装车……几个小时后,几辆果蔬专业运输车被装得满满当当。
“现在草莓处于采摘期,我们的草莓供不应求。”合作社副理事长朱宏旭带着记者走进大棚。棚内一簇簇草莓长势喜人,红彤彤的果实点缀在垄沿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气。“一个大棚一年就能产草莓4000多斤,收入超过6万元。”
今年27岁的朱宏旭曾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龙湾屯镇。“父亲一辈子都在经营果园,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他的身影总离不开土地、果树。”
龙湾屯镇地处顺义区东北部,全镇林果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是北京市有名的果品之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随着发展愈发突出,导致当地农业产业始终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
“那段时间,年轻人都觉得留在村里没有发展前途,大都会选择外出务工。”龙湾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宝欣说,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创新提出“龙湾质造”科技兴农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深挖乡土人才“富矿”,为本地“田专家”“土秀才”提供广阔舞台,同时敞开怀抱招贤纳士,吸引众多外来的“特派员”和“高技工”。
在这种背景下回国的朱宏旭运用所学知识,细致分析当前农产品消费者需求和供需关系,结合当地村民多年种植包養经验,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引入矮化密植等技术,为农户提供更好的管理指导,共同推进樱桃种植标准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可落地实践的创业项目。“去年合作社的产值已经超过1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超过100户农民,平均每户年分包養红超过2000元。”
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团队中。“2021年,我们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不仅派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每年还安排数十名学生参与到合作社育种、种植、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朱宏旭说。
青春力量的加入不仅为龙湾屯镇乡村振兴带来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办法。“巧嫂”张亚利的“巧嫂合作社”在当地远近闻名,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以生产、销售为主体的合作社遇到了发展瓶颈。“多亏了北京农学院一批本科生、研究生的加入才使问题得到解决。”
2021年,北京农学院的3位老师在“巧嫂合作社”建立教授工作站,3年来已有约100人次研究生、本科生选择在“巧嫂”团队实习实践。年轻一代有着更为先包養網價格进的理念和敢于创新的冲劲,以“巧嫂”为代表的“老农人”则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的“碰撞”为合作社找到了发展新路径:通过农业资源整合,“巧嫂”和团队将园区打造成一所集乡村艺术创客、现代农业体验、青少年农业科普于一体的具有现代气息以及艺术氛围的农包養平台推薦业体验园区。
如今,龙湾屯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林下种植养殖、家庭农场、高效设施农业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青春力量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活力。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你要问我啥是乡村振兴,我觉得就是‘听得见孩子的笑声,看得见老人的笑脸,留得下年轻人的身影’。”梁宝欣说。
(记者高洁)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