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中國有去九宮格交流一位綠色發展的領路人”_中國網

溫柔的夏夜,微風輕拂,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英文名威廉·布朗)漫步在筼筜湖畔的綠色小徑上。湖里時租空間,噴泉隨著古典樂曲起伏,湖邊廣場上,人們翩翩起舞。“入夜后的筼筜湖水仿佛活了起來,湖面倒映著霓虹燈點綴下的城市天際線,如極光般絢麗迷人。”見證筼筜湖美麗蝶變的潘維廉在自己文章中這樣寫道。

近年來,包括潘維廉在內的多位外國友人,從各自見證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巨大成就出發,向世界講述美麗中國的故事。環境日到來之際,他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綠色發展奇跡的實現,離不開中國人民為環境治理齊心協力、勤勞奉獻,更得益于“中國有一位綠色發展的領路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兩山”理論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書寫綠色新篇章,贏得更多來自世界的關注。走向世界的中國實踐、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源源不斷的中國力量。

“帶領人們變夢成真”

“1988年的筼筜湖臭氣熏天,每次騎自行車不得不路過時,我都會用一塊濕布捂住鼻子。”自上世紀80年代就定居廈門的潘維廉向新華社記者回憶道,“那時我想不到這里后來能恢復舉辦龍舟賽,筼筜湖綜合整治工程還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為‘東亞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

1988年3月,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綜合治理專題會議,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筼筜湖綜合治理,打響了廈門環境治理的一場硬仗。遵循“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二十字方針,廈門持續治理生態環境,建設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筼筜湖的水越來越清,景越來越美。

把廈門視為“第二故鄉”的潘維廉也親身參與到城市變美的進程中。2002年,潘維廉代表廈門前往德國斯圖加特參加“國際花園城市大賽”,傾情講述廈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最終,廈門贏得了“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在我30分鐘演講結束后,6名國際評委中的一位告訴我:‘我們之前不知道中國有這樣美麗的城市。廈門不僅排名第一,而且得分遠超第二名。’”他回憶起這段經歷,倍感自豪。

2004年,廈門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廈門不斷證明,經濟發展不需要以犧牲綠色為代價,”潘維廉說。

通過寫信、出書、拍攝短視頻,潘維廉多年來不停向世界分享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講述美麗中國、精彩中國的故事。2018年,《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一書出版,選取了潘維廉30年間寫給美國家人與朋友的近50封信,向國外讀者展示了中國的發展變化。潘維廉把書寄送給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回信鼓勵他繼續寫作,“我相信,你將會見證一個更加繁榮進步、幸福美好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世界和人類的中國,你筆下的中國故事也一定會更精彩。”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經過多年持續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如今已結出累累碩果。筼筜湖從污水溢流、魚蝦絕跡到水清岸綠、白鷺蹁躚,變身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

在潘維廉看來,筼筜湖蝶變是綠色發展的力證,也充分說明“再好的目標和規劃,也需要一位能激勵并帶領人們變夢成真的領路人,否則一切都不可能實現”,而“中國擁有這樣的領路人”。

潘維廉說:“我希望國內外更多城市從‘廈門實踐’中汲取經驗,希望全世界都能傾聽習近平主席的環保理念。”

為國際海洋治理提供中國樣本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珍藏著一張與習近平主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合影。

那是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古特雷斯和時任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的湯姆森陪同下,步入日內瓦萬國宮會場,發表名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演講,深入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在那場演講中,習主席呼吁建設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我深受鼓舞。”湯姆森對記者回憶說。

作為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湯姆森近年來多次來華考察沿海城市九宮格,數次來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廈門,了解當地海洋生態治理情況,尤其關注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工作。

“我的家鄉位于斐濟的紅樹林海岸,2018年我第一次參觀廈門下潭尾濱海濕地時,那里的紅樹林種植規模以及把紅樹林保護與城市生態旅游相結合的計劃,令我印象深刻,”湯姆森說,“2023年我再次參觀這里,看到公園欣欣向榮,為城市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了榜樣。”

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士”之稱,具有極高的生態服務價值。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時強調:“紅樹林保護,我在廈門工作的時候就親自抓。黨的十八大后,我有過幾次指示。這是國寶啊,一定要保護好。”

如今,漫步廈門環東海域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一片片紅樹林枝葉繁茂,如同一塊塊鑲嵌在海面上的翡翠。然而,這片近85公頃的人工紅樹林,是在消失20多年后才在這片海域重現。

中國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紅樹林面積已增至2.92萬公頃,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長的國家之一。

湯姆森說,中國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許多做法鼓舞人心,他時常在國際場合介紹廈門經驗,期待為國際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中國樣本。“我經常說,沒有健康的海洋,就沒有健康的地球,而海洋的健康狀況目前正在下降。因此,看到廈門以一種自然、積極的方式努力履行其沿海城市的責任,我感到非常欣慰。”湯姆森說。

“全球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夏日清晨,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薄霧彌漫,林海浩渺,一片九宮格青綠。

這一望無際的綠色屏障,訴說著一代代務林人接續譜寫的奇跡。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時租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親手把獎杯頒發給塞罕壩林場的三代建設者代表。

“塞罕壩奇跡最打動我的,是中國人上下一心治理環境的奉獻精神,”索爾海姆近日在挪威奧斯陸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依然對中國這個荒原變林海的奇跡贊嘆不已。

索爾海姆多次訪華,從內蒙古的沙漠到海南的沙灘,都留下過他的考察足跡。被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成就牢牢“圈粉”,他多次在國際場合推介美麗中國的故事。

“中國有太多像塞罕壩一樣的故事,”索爾海姆說,從習近平九宮格主席在浙江親自推動的“千萬工程”,到四川大熊貓保護基地,從滇池和西湖的保護治理,到深圳和鹽城建設濕地公園,“中國人為保護地球環境付出的努力,不斷創造出美麗中國的新篇章。”

在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綠色發展經驗時,索爾海姆經常引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兩山”理論。“習近平主席始終致力于推進環保事業,”他說,“中國有一位綠色發展的領路人。”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來自于實踐并不斷發展豐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強指引,還跨越山海,推動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索爾海姆說:“中國已成為全球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國持續增加對綠色清潔能源的開發與投資,在保護大熊貓、藏羚羊和雪豹等珍稀物種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通過“一帶一路”合作積極參與非洲等地區的綠色轉型進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太多經驗值得借鑒,世界綠色發展離不開與中國合作,”索爾海姆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