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到噴鼻港餐與加入文學運動。履新不久的游江總編設定了一次餐敘,十多人與會,舊雨新知,其樂融融。游江曾于北美執事多年,頗有設法和舉動力,文界早有耳聞。那次餐敘,他只閑談雜事,未幾聊刊務。本是聚首核心分子,但并不饒舌。合影時,居旁,不占中心。我不由暗裡懸想,總編風輕云淡間,也許讓人們更專心于他所辦事的《噴鼻港文學》。行事作風這般,潤物細無聲,文人辦刊,盡顯正人姿,從中足見一斑。這也是《噴鼻港文學》歷任總編的一向作風。
一
劉以鬯是《噴鼻港文學》的第一位總編。于噴鼻港文壇,借使倘使不知劉以鬯,簡直難以想象。但在業界之外,或許未必有太多人知曉這個姓名。在王家衛《名堂韶華》之后,“劉以鬯”這個名字一度成了熱詞。劉以鬯的《醉翁》被視為中國最早的認識流小說之一,與《對倒》一同啟示了王家衛拍攝片子《名堂韶華》和《2046》。《對倒》,對倒于空間,內核為復古、鄉愁。在《名堂韶華》片尾字幕中,王家衛向這位“上海情結”前驅致敬。自此,劉以鬯獲得了更多人的追蹤關心。劉以鬯的作品在噴鼻港文壇,公然呈鬯茂狀,長盛不衰。
1991年,《臺港文學選刊》于11月號註銷《劉以鬯專輯》。該專輯刊載了六篇短篇小說:《地獄與天堂》《赫爾滋佳耦》《鏈》《一個月薪水》《蛇》《為什么坐在街邊哭》,分辨寫于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月。同期刊發其自傳與作品年表,以及柳蘇的評論《劉以鬯和噴鼻港文學》。編者于扉頁簡介:“這輯小說如同六朵風度綽約、顏色各別的花朵,采摘自作者飽經人生滄桑的心坎。每一篇小說都凝集著深入的思惟內在,具有作者構想奇異、決心求新的光鮮作風,非常耐人品味。”
該專輯外,《臺港文學選刊》還曾不中斷地選載劉以鬯的中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好比《喝了幾杯白酒》《第二天的事》《龍須糖與熱蔗》《寺內》《椰風蕉雨》等等。三十多年間,我和劉以鬯或在噴鼻港作聯或在《噴鼻港文學》社,曾屢次見面。每逢正式場所,劉師長教師歷來藹然周正,作為晚輩,我天然對其寂然起敬。
1995年頭夏,當《臺港文學舞蹈場地選刊》一行五天然訪《噴鼻港文學》社,來訪者中有楚楚,他喃喃重復了一遍“楚楚”,接著便順口叫開了,“瑜瑜”(宋瑜),“珍珍”(蔡江珍),我瓜熟蒂落地成了“嵐嵐”。列位哄然年夜笑。他也綻放笑臉,嬉皮笑臉地凝視這幾位閩地訪客。這位馳名八方的文壇大師,瞬時化身為幽默風趣的鄰家年夜叔。帶隊是福建省文聯擔任人季仲,那時他尚兼任《臺港文學選刊》主編,因季仲年長一些,劉師長教師自有分寸,“差別看待”,沒譏諷季師長教師。這些記憶中的情節仍然動聽。現在,憶及往昔,仿佛還能清楚記起《噴鼻港文學》社的有條有理的這一幕。
二
1984年9月,《臺港文學選刊》面世。創刊號選載白先勇、楊青矗、繁露的短篇小說,于右任、余光中、彭邦楨、拾虹的詩歌,林海音的長篇小說《曉云》(連載瑜伽教室),歡然的中篇小說《天平》,王曉波的紀實作品,李昂的特寫,黃維樑的評論,等等,顯然都是臺港文壇力作,均為一時之選。
歡然的《天平》原載1984年3月期的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臺港文學選刊》迅即選用,于創刊號第一時光發布。“編者附記”如是評析歡然的中篇新作:概況看,它似乎是個三角愛情故事,但細讀全文,就不丟臉出其豐盛內在。它是應用戀愛故事的情勢,暗示噴鼻港幾種人對于“前程”的心態。“‘噴鼻港遠景’恰是今朝噴鼻港街談巷議的中間題目,歡然能敏捷地捕獲這一題材,足見他的敏感和忠于實際。”敏感是作家亟需而可貴的特質。歡然,誕生于印尼萬隆,1960年進讀北京華裔補校,1964年考進北京師年夜中文系,1973年移居噴鼻港,2000年接任《噴鼻港文學》總編纂,2018年卸任。幾個特別時光節點,幾處特別運動區域,幾段特別心路過程,鑄就了歡然的特別人生,也成績了他的文先生涯。
回想既往,《臺港文學選刊》和《噴鼻港文學》在數月內相繼而至,先后面世。噴鼻江文壇上,文學期刊屈指可數,《臺港文學講座場地選刊》一直將《噴鼻港文學》視為具有目標意義的份量級雜志,既鑒戒其坦蕩的文學視野,嫻熟的編纂技能,又采納其作風各別、題材多樣的新作。每當表白轉錄發載意愿,歡然從不拒絕,也從不提出其他響應請求,毫無門戶之見。
《臺港文學選刊》開辦十周年,歡然以小我名義致賀:“即便身在噴鼻港,由于報刊浩繁,時光嚴重,往往要經由過程‘選刊’我才幹夠讀到新知舊雨的佳作。十年來,貴刊所支出的盡力和取得的結果,有目共睹。值此《臺港文學選刊》創刊十周年之際,謹向貴刊全部任務職員請安,衷心慶祝你們。”時屆創刊二十周年,又收到《噴鼻港文學》的賀詞:“《臺港文學選刊》是一扇窗口,讓我們無機會觀賞漢文文學場地的精美風景。”
2018年末,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內漢文文學研討會在武夷山舉行學術研究會。歡然先是到晉江餐與加入有名詩人蔡其矯師長教師留念運動,而后即趕赴武夷山參會。回憶1978年春末,我1對1教學調至福州擔負《福建文藝》(《福建文學》)編纂。初來乍到,一間辦公室臨時成了居住之地,對門即是蔡師長教師住處(也暫居辦公室)。后來,我搬至附近的宿舍,又與蔡師長教師為鄰。再后來,我分到一套居室,和蔡師長教師仍是樓上樓下。日常相處,我常從蔡師長教師口中得知歡然的事。歡然歷來對蔡其矯師長教師恭謹有加,執門生禮。蔡師長教師仙逝后,歡然極端專心地為其編纂出書了留念文集。
這一幕,多年之后,仿佛又重現了。歡然離世,繼任總編纂周潔茹也是不遺餘力地張羅留念運動,編就《弔唁歡然師長教師專號》,第一時光在《噴鼻港文學》2019年4月號發布。自己寫了篇短文《口血未乾》,略表哀思。一年之后,周潔茹寄來了小我散文新著《我在圣弗朗西斯科做甚么》和歡然散文遺著《今夜菜街歌舞沉靜》。
周潔茹15歲就開端寫作,2000年客居美國,2018年接任《噴鼻港文學》總編纂。對于這位新銳作家,《臺港文學選刊》異樣非常追蹤關心,屢次轉錄發載其作品。從劉以鬯到歡然,再到周潔茹,每人世隔了三十年擺佈,而他們之間,卻無“代溝”的阻盡,反而預示著承前啟後,代際傳承。
昔時《劉以鬯專輯》中,曾選發了劉師長教師所撰《噴鼻港文學》發刊詞,此刻讀來,仍然讓人覺得,師長教師所言振聾發聵。噴鼻港位置特別,在加大力度聯絡接觸、增進交通上擔負主要腳色,各地漢文文學存在不克不及解脫也不會中止的血緣關系,是一條拆不開的“文學鏈”。深切的囑托,真誠的希冀,耐久彌新。而今,《噴鼻港文學》已屆四十載,游江撰文《四十不惑》,他寫道:“不惑的是我們的文學初心,不惑的是我們的苦守和信心。”
時間傳播,天長地久。
(作者系中國世界漢文文學學會監事長,福建省作家協會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