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詞:趙清閣 老舍
中國古代文壇上,熠熠生輝的人物觸目皆是,而趙清閣則好像是潛埋在文壇深處的一粒“珍貝遺珠”而不為眾人所注視。2020年9月,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陳軍傳授主編的十二卷本《趙清閣文集》由北京朝華出書社正式出書問世。這是開國后初次對趙清閣平易近國時代在戲劇、片子、文學等方面文獻材料的高度集成,使得這顆舊日文壇的被人淡忘的珍珠,在拂往汗青的塵埃之后,再度閃爍出刺眼、殘暴的光明。
趙清閣(1914—1999),河南信陽人,筆名清谷、鐵公、趙天等,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位高產的女作家,出書了小說十多部,腳本二十余部,片子腳本九部,出書了《編劇方式論》《抗戰文藝概論》等著作四部、散文集五部,主編了《婦女周刊》《婦女文明》《彈花》《男子月刊》等文藝期刊。
這套《趙清閣文集》,比擬完全地收錄了平易近國時代趙清閣頒發的各類文章、出書的著作和由她主編的期刊雜志,是清楚、研討趙清閣不成或缺的主要史料,文獻價值極高。書中不只完全地收錄了趙清閣在抗戰時代開辦的年夜型文藝刊物《彈花》等稀見的抗戰時代的文學雜志,並且還經由過程多方聯繫,將趙清閣暮年與韓秀往來的親筆手札亦歸入文集中,為深刻清楚、研討暮年的趙清閣,供給了詳實的材料。
《趙清閣文集》的1-5卷所有的收錄了趙清閣平易近國時代創作的戲劇腳本,6卷是戲劇、片子腳本的合集,7-8兩卷是趙清閣創作的小說,9卷是實際研討、散文、時評等文章,10-11卷收錄了趙清閣開辦的期刊雜志,12卷是附錄。
趙清閣的人生,佈滿了傳奇的顏色,她誕生于世宦之家,十五歲那年為了迴避包攬婚姻而憤然離家出走,只身前去開封,就讀于開封藝術高中。三年后高中結業,趙清閣走上了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的途徑,她一面在《河南日報》的附刊《婦女周刊》兼職,一面在河南年夜學插班旁聽課程,一面又在接濟院的窮戶小學執教,以補助生涯。1933年,十九歲的趙清閣離開了上海,進進上海美術專迷信校,師從畫家倪貽德進修西洋畫。在此時代,趙清閣結識了魯迅、田漢、歐陽予倩、洪深、左明等一大量右翼文學藝術家,對其平生的政治偏向發生了深遠的影響。1935年,年僅二十二歲的趙清閣出任上海男子書店總編,主編了《男子文庫》《男子月刊》。
上海美專結業后,趙清閣因與田漢等人來往過而有一段監獄之災。身心備受摧殘,患上了那時難以治愈的肺結核。獲釋之后,為修身養病,曾赴廬山養疴,與同在廬山涵養的朱雙云瞭解。數年之后,抗戰軍興,趙清閣輾轉離開了重慶北碚,供職于公民當局教導部,又與朱雙云同事。抗日戰鬥周全迸發后,趙清閣的文學藝術創作亦到達了她人生的岑嶺期。1938年3月15日,趙清閣主編的《彈花》雜志在武漢創刊,這是七七事情之后國際呈現的第一份宣傳抗日的文藝期刊。趙清閣將本身主辦的刊物取名“彈花”之寄意,即為“以抗戰的槍彈,開出成功之花”,浮現出女作家抗敵愛國的豪放情懷。對此,郭沫若師長教師曾贊譽道:“英氣千盅酒,錦心一彈花。”《彈花》每期頒發十余篇文章,其內在的事務觸及文藝實際、戲劇、小說、詩歌等。1938年武漢淪陷,《彈花》在註銷了5 期之后,隨趙清閣一同溯江而上,西撤至重慶。在前提極端艱難的情形下,趙清閣以堅強的毅力持續保持著刊物。昔時10月,第6期《彈花》出書問世。1939年第2卷第5期的《彈花》出書之后,原出書單元華中圖書公司結束了營業,趙清閣決然以一己之力,持續承當著《彈花》雜志的編纂、出書,由正中書局擔任經銷。第3卷第2期的《彈花》很有特點,是“女作家專號”,刊載了安娥、冰心、白薇、鳳子等一批女作家的文章。為了替《彈花》張羅經費,趙清閣不吝賣失落了本身心愛的小提琴,以保持雜志的正常運營,直至1941年復刊。
抗戰時代的年夜后方,物質匱乏,這一時代的出書物所用紙張的品德,均非常拙劣。故這一時代出書的刊物冊本,存留后世的未幾。趙清閣八十多年前開辦的這份刊物,今朝國際各年夜藏書樓均無完全的躲本。《趙清閣文集》卻將《彈花》雜志完全集輯、影印,使這份稀見的平易近國女性文藝期刊再度以完全、清楚的面孔,呈諸眾人的眼前,殊難堪得。《會議室出租彈花》雜志復刊之后,趙清閣并沒有沉溺,而是以更年夜的熱忱投進到她酷愛的戲劇創作之中。從1941年至1943年間,趙清閣頒發了她改編的多幕劇《存亡戀》和《此恨綿綿》,與老舍一起配合了《王山君》和《桃李東風》。1944年至1945年間,趙清閣以《紅樓夢》為題材,創作了以寶黛戀愛為主線的《詩魂冷月》、表示紅樓二尤喜劇的《鴛鴦劍》、反應賈府衰落的《禪林回鳥》等“紅樓”戲的腳本,被譽為是“中國古代話劇史上陳規模、有體系地改編《紅樓夢》話劇的第一人”。
趙清閣是一位高產的女作家,卻因戰亂和動蕩的時局,使其在文學、戲劇、片子方面所獲得的成績不被追蹤關心。在本書的序文中,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傳授寫道:“令人遺憾的是,非論是對趙清閣其人仍是其作,學界至今都追蹤關心未幾。好比她在戲劇方面的成績,非論是陳白塵、董健主編的《中國古個人空間代戲劇史稿》,仍是董健、胡星亮主編的《中國今世戲劇史稿》,都說起未幾。”在收拾《趙清閣文集》之前,筆者對趙清閣略有所聞,仍是緣于對朱雙云的研討。上世紀30年月初,身患肺病的趙清閣與朱雙交流云同廬山養病,兩人遂相結識。1937年至1938年間,朱雙云在漢口任“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統一時代,趙清閣亦在漢口準備“中華全國抗敵文藝界協會”。朱、趙二人能否在有任務上的交集,尚未發明新的佐證史料。武漢會戰之后,朱、趙二人都自武漢輾轉至重慶,同在那時重慶北碚的教導部同事。這段汗青,趙清閣在1946年間頒發于《至公報》上的一篇文章中,有具體的記錄。文中寫道:“熟悉雙云是在抗戰初期的武漢,后來又在重慶船埠,並且在北碚的教導部編纂委員會同過事,至于釀成一面之隔的比鄰。我們的熟起來是在編委會時期,記得那間小小辦公室里剛巧有一位和他性格瑜伽教室相反的伴侶,就是本日山東年夜學的校長趙太侔師長教師。太侔是成天不出一聲的,雙云卻成天滾滾不停。由于他的滾滾不停我們垂垂談得投契了我們經常為一些不服的事體一塊兒發怨言,甚而一塊抱打。成果老是救不了他人,反而害到我們本身身上。于是我們便教學會為這個無公理、無正義社會,楚囚對泣。固然我們的年紀差了廿歲之多,但我們的性情與思惟是那么接近,我們處世待人的立場與精力又是那么分歧。在北碚的五六年中,我們彼此傾吐著冤枉,相互地撫慰,我們成為了一面之交的伴侶。有時分反而顯得比我更年輕些,由於分直率起來,熱忱起來,的確像小孩子,所以我常管他叫老無邪。”據朱雙云的后人回想,朱雙云往世后,趙清閣擔任摒擋完朱的后事,又擔起他小女兒朱衡的撫育義務,由此可見趙清閣的為人與人品。對于本身留上去的文字,趙清閣曾說過一概視如“草芥”。雖說這般,但趙清閣暮年依然測驗考試著編纂本身的文集,預計出書,卻因各種緣由而未能完成。陳軍傳授主編的這部《趙清閣文集》,不只足以告慰趙清閣在天之靈,更能將這位文藝女性已經光輝的文藝成績,能得以再度光輝。